關于要求歸還楓樹山劉氏雙鳳祠堂舊址及房產的申請
| 招商動態 |2017-04-13
關于要求歸還楓樹山劉氏雙鳳祠堂舊址及房產的申請
祁東縣人民政府:
據《劉氏宗譜》記載,雙鳳祠由劉氏先祖所建,原址位于今天的祁東縣白地市鎮楓樹山中學和糧店,劉氏雙鳳宗祠產權及所屬土地的權屬都歸劉氏宗祠所有。歷經清代和民國,我劉氏族人在雙鳳祠堂議事和祭祀,建制規模為前后五進,門開八字,內設戲院大廳,其祠堂規格,規模龐大,建筑精美,氣勢宏偉。
1943年(民國32年),國民黨軍官看上雙鳳劉氏祠堂,強征改建成崇漢中學,當時崇漢中學的董事長劉嘉,校長劉興(又名劉鐵夫,曾任國民黨軍隊的軍長,江防總司令等職),解放后被祁陽縣人民政府借用改建成糧店和楓樹山中學,1952年從祁陽劃出祁東縣,雙鳳祠堂屬于祁東縣境內,雙鳳祠堂舊址因祁陽和祁東分家等原因,政府借用一直未歸還我劉氏。
雙鳳祠堂系劉秉倫公后裔所建,先祖從江西泰和遷于此地,艱苦創業,繁衍后代,清代時又有族人遷四川和廣西及貴州及云南等地,目前后裔散居全國及海內外,約幾十萬族人,每年都有族人回來尋根問祖,因雙鳳祠被用于其它,增加了族人尋根問祖的難度。
一、申請歸還劉氏雙鳳祠堂舊址用于重建的法律法規依據
1950年6月28日頒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》第四章特殊土地問題的處理第二十一條規定:“名勝古跡、歷史文物都應妥為保護。祠堂、廟宇、寺院、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,均不得破壞。”1957年法研字第1號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祠堂產權問題的批復》:祠堂房產和產權不宜確定為一人所有,也不宜收歸國有,而應指定適當的人共管。由此可見,祁東雙鳳祠堂理應受到國家的政策法律保護,任何破壞、侵占行為都是不符合法規的。
二、申請歸還劉氏雙鳳祠堂舊址用于重建是符合我市當前的政策
在1988年3月,衡陽即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。近年來,各縣市區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和方式對古建筑加強了保護和利用,取得了較大成效。
2006年,衡陽市政府以當年5號文件下發了《關于公布我市首批市級旅游資源保護區的通知》,明確規定將衡南栗江鎮大漁村王氏宗祠等一批名特古民居、古建筑納入到旅游資源保護區。
2016年來祁東縣政府投資對沙井劉姓莊院古民居翻修,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。 由此可見,我市縣二級黨和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文物重修和保護工作
三、申請歸還劉氏雙鳳祠堂舊址用于重建是民心所向。
木有本,水有源,尋根問祖,人之常情,國家修史,知其興衰,地方修志,知其原革,家族修譜建祠知其根源,這是構成華夏文明的三大支柱,尤其是建祠,它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,弘揚古圣賢文化之場所,是家族文化之根,它也是一個家族的象征,我雙鳳祠堂族人,人才輩出,族人散居海內外,在黨政軍及文化教育界和商界有建樹的頗多,近年來,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,支持民間“要修好家譜,建好祠堂,尋祖歸宗”,并大力倡導忠孝文化,并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的節假日,其目的要世人不忘祖先,不忘先賢文化,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,不斷有族人提議在原址重建劉氏雙鳳祠堂,建設好劉氏雙鳳祠堂對居住在海內外的劉氏族人尋根問祖有了去處,對我縣的統戰工作和招商引資及旅游事業有很大的幫助,是一件利縣利民的大好事。
四、申請歸還劉氏雙鳳祠堂舊址用于重建的政策參照
彭氏祠堂,解放后原被政府征用,現據了解,在彭氏宗族的不懈努力下,政府歸還彭氏祠堂舊址,讓彭氏后人予以重建。懇請縣政府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劉氏雙鳳祠堂問題。懇請縣人民政府尊重歷史,尊重民俗,參照民風民情,考慮我們的合理請求,盡快予以批復,歸還我劉氏雙鳳祠堂原址。
祁東縣劉氏續譜建祠理事會
劉東民 劉智勇
